春尺蠖,昆虫名,为鳞翅目,尺蛾科。 危害沙枣、杨、柳、榆、槐、苹果、梨、沙柳等多种林、果。春尺蠖以幼虫危害树木幼芽、幼叶、花蕾,严重时将树叶全部吃光,除危害杨树、榆树、胡杨外,还大量危害杏、枣、苹果、梨、核桃等经济林。
春尺蠖作为林木春季发生危害较早的害虫之一,是一种爆发性害虫,繁殖快,虫口密度大,食叶量大,整株树叶基本在一个星期吃光,造成树木枝稍干枯,生长缓慢,树势衰弱甚至死亡。
成虫:雌蛾无翅,体长7~19毫米,灰褐色,触角丝状,胸部极小而不发达。腹部各节背面有数目不等的成排黑刺;雄蛾有翅,体长10~15毫米,翅展28 ~37 毫米,触角羽毛状,前翅灰褐色至黑褐色,翅面从前缘至后缘具3条黑褐色波状横纹,中间一条常不明显。成虫体色因寄主不同而不同。
卵:椭圆形,长0.8 ~1.0 毫米。有珍珠光泽,卵壳上有整齐刻纹。初产时为灰白色或赭色,孵化前为深紫色。
幼虫:老熟时体长22~40毫米,初龄幼虫黑黄色,以后体色变化较大,有褐色、绿色、棕黄色等。头部有两突起,腹部第二节两侧各有1 个瘤状突起,腹线均为白色,气门线为淡黄色。
蛹:长12~20毫米。灰黄褐色,纺锤形,末端有臀刺,刺端分叉。
二、暴发原因
(一)蛹羽化速度快
适宜的土壤、气候条件,促使蛹大量羽化为成虫。当地表下3~10厘米处地温在0℃左右时,春尺蠖越冬蛹开始出土羽化,遇到春季气温回升快的年份,10天时间出土羽化量就可超过70%。
(二)卵孵化率高
生物学特性决定了暴发可能性。春尺蠖具有多食性、暴食性、吐丝下垂、繁殖成活率高的特点。正常年份成虫羽化1周后就交配产卵,一只雌成虫可产卵100粒左右,在适宜温度条件下,15~30天即可孵化出幼虫且成活率较高。
(三)寄主树种稳定
主要寄主树种:杨树、榆树、胡杨外,还大量危害杏、枣、苹果、梨、核桃等经济林,且面积大,给春尺蠖的存活、发生、繁殖创造了良好的生存条件。
(四)防治时机不准
春尺蠖1年发生1代,发生时间早、时间短,初孵幼虫孵化集中虫体小,低龄幼虫危害幼芽、花蕾,食量小,不易被发现,一旦上树分散到树冠上部,就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机,树高林密,防治困难。
(五)林农防治意识淡薄
春尺蠖一年发生一代,发生快消失也快,没能引起林农的足够重视,给春尺蠖蔓延、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。
依据当地春尺蠖的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,针对各生长期和繁殖期的特点,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----综合防治、物理防治、化学防治、生物防治等,有效控制春尺蠖的生长和繁殖条件,达到消灭害虫保护林木的目的。
三、绿色防控技术
(一)翻土法
一是土壤上冻前,在距树干1~1.5米范围内,对树盘周围土壤深翻30~40厘米深,利用冬季低温冻死越冬蛹;二是早春化冻后结合施肥、松土锄草等管理措施,挖出虫蛹喂食家禽,减少虫源。
(二)诱杀法
2月上旬至3月上旬成虫发生期,一是利用雄成虫的趋光性(雌成虫无翅),开启测报灯或使用杀虫灯诱杀成虫,灯悬挂高度1~3米,每隔200米挂一盏,每天从19:00至次日6:00开灯诱杀;二是性诱法,每亩挂一个性诱捕器,诱杀雄成虫,性诱芯一般15天更换一次;三是将水10份+糖6份+醋3份+90%敌百虫晶体0.1份混合配成糖醋液放入林中诱杀雄成虫,每亩放2~3盆;通过诱杀雄成虫,减少雌雄交配几率,以降低虫口基数。
(三)阻隔法
2月上旬一是,在树干上1~1.5米处缠绑粘虫板或捆绑塑料圈,系成上紧下松喇叭状,把雌成虫及孵化的幼虫阻隔在树干下部,以利杀灭;二是树干上缠绑一周胶带后再涂上药液,阻止雌成虫上树。方法是:用12.5%溴氰菊酯10ml+废机油1kg混合,在树干30~50cm处涂10~15cm宽的闭合环。或者直接运用“拦虫虎”防治,效果显著。
(四)除卵法
2月下旬至3月上旬,春尺蠖产卵后孵化前,用小刀或镊子等工具,挖除树皮缝隙、枯枝、枝杈断裂等处的卵块,并集中烧毁,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(五)除蛹法
一是:早春结合除草、松土、施肥等土肥管理措施,挖出虫蛹并杀死,能有效减少虫源;二是:在春尺蠖羽化前至羽化期加大林地湿度,不同含水量的土壤和土层都对春尺蠖的羽化率、羽化天数和羽化高峰期有显著的影响,土壤含水达到30%时,羽化率最高;土壤含水较高时,羽化期明显受到抑制,春尺蠖蛹一般集中在10-30cm土壤中,当该土壤层水分达到70%时,可以降低羽化蛹40%-50%,利用土壤墒情系统检测更科学高效。